推进能源转型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步入新阶段。“走出去”能源电力企业要主动把握以低碳、清洁、高效、智能、普及为特征的全球能源革命发展方向,加大对绿色能源技术研究力度和市场开发力度,积极拓展新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推进能源转型,让中国绿色能源创新惠及全球。
支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深化绿色能源国际合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推动国际能源绿色转型的关键。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我国能源电力企业有必要加强系统谋划,以聚焦、协同、创新、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引领国际能源转型,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中国力量。
参与国际能源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全球能源转型步入新阶段。2023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达成了气候变化领域的“阿联酋共识”,呼吁各国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加快技术研发实现减排目标。实现“双碳”目标为我国能源电力企业在国际能源转型中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了新契机,有利于整合全球资源要素,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让中国绿色能源创新惠及全球。
二是共建“一带一路”开启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方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绿色能源领域的“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小而美”项目合作,将为我国大型企业引领国际能源转型提供了广阔舞台。
三是支持绿色能源企业“走出去”政策迈向新高度。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绿色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鼓励我国能源电力企业“走出去”和加强技术、装备、基础设施和服务方面的合作。
二、挑战
一是缺乏系统谋划和“耐心资本”。部分企业在海外绿色能源市场开发时缺乏整体规划,或难以摆脱思维惯性,或盲目跟风、资源投入分散。这类企业在市场开发中往往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化倾向,为规避电力投资共性问题只顾短期转卖利润,忽视长期运营效益,容易错失发展良机。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足。一方面,以新能源为例,其上游主要为稀缺矿产资源,全球范围内锂、钴、镍等关键矿产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极不均衡,对外依存度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我国新能源等绿色能源产业链将面临被动。另一方面,大国博弈使能源、资源和科技相继被政治化、武器化,我国新能源产业遭受一系列双标打压措施,新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这些对我国能源电力企业引领国际能源转型造成严重阻碍。
三是技术、金融和制度创新有待加强。技术创新上,我国能源电力企业在绿色能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尚未达到全面领先。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预测数据,目前我国仅19.7%的绿色低碳技术达到国际领先,54.4%的绿色低碳技术与国际平均水平持平,25.9%的绿色低碳技术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金融创新方面,常规融资保险产品服务与新能源等绿色能源产业“短、平、快”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当地币大幅贬值、剧烈的汇率波动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可能为企业带来巨额损失。制度创新上,由于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各国政府纷纷提供强力政策支持,政策变化快,发展窗口期机不可失,我国产业、金融相关政策可能面临一定的滞后性,需集思广益、与时俱进。
四是治理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我国ESG理念普及起步较晚,大型企业贯彻ESG理念仍处于探索阶段,经验积累较为有限。另一方面,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和部分市场近乎苛刻的要求,我国能源电力企业在组织管理、资源配置、人才培育等方面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仍存在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引领国际能源绿色转型的有关建议
一、聚焦长期价值,深耕细分市场
一是坚持长期主义,顺势而为战略布局。加强对国际能源绿色转型趋势的分析研判,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实际的海外能源市场开发的长期战略和远景规划,转变“项目并网就卖”的短期利益思维,迈向投建营一体化、发挥“耐心资本”优势。充分利用国际能源合作平台,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平台,密切关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的能源转型政策变化,参与产业政策交流、技术交流和规划对接,协助制定双边能源合作规划和技术标准,“自上而下”挖掘潜在长期发展机遇。
二是深耕细分市场,制定差异化市场开发策略。综合考虑国别(地区)风险、外交关系、经济发展、光能风能资源禀赋、能源市场供需情况和营商环境等因素,对适合本企业深耕的重点国别(地区)市场进行细分,聚焦目标市场及电力交易特点进行重点谋划,因地制宜制定引领细分市场能源转型的策略。例如,在欧美发达国家和中东市场,企业牵头构建联营体积极参与新能源项目开发和竞标,逐步由设备供应商、承包商向投资商、开发商转变;在亚非拉市场,统筹推进绿色能源领域的大额投资项目和“小而美”项目,探索“清洁能源+”“智慧能源”等多元化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输出中国方案、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
三是借助外部智库资源,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咨询机构、金融机构、律所的专业优势,提前对东道国国别风险、法律法规、能源市场发展情况等开展尽调。作为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已连续19年发布《国家风险分析报告》。相比以往,最新报告研究数据资源更加丰富,自主创新制作了多维度社会稳定图谱、国际合作和国际冲突事件图谱;研究内容更加全面,新增能源安全等问题的解读,并针对重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专题分析。
二、发挥链主作用,协同强链补链
一是加快布局稀缺矿产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面对全球日趋白热化的稀缺矿产资源竞争,企业应提早布局、主动延伸产业链上游。除与大型供应商签署包销协议提前锁定资源外,企业可通过绿地投资、股权收购等方式在海外布局战略性矿产资源,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以锂矿为例,2022年全球锂产量约为86万吨碳酸锂当量,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玻利维亚盐滩储量巨大,非洲、亚洲等地区也拥有庞大的锂资源储量。企业可强链拓链,同步磋商收购锂矿和新能源项目开发方案,为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优化产业布局主动争取有利条件。
二是发挥“链主”核心地位,带动“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组团出海。我国能源电力企业可充分发挥绿色能源“链主”作用,联合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带动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中小企业组团出海。“链主”是产业集群的核心节点,汇聚链上中小企业的生产、供需等环节的中高端要素,在应对外部挑战和市场竞争过程中持续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并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国际竞争力,构建企业层面的国际能源转型“命运共同体”。例如,电力装备企业A在某省拥有近千家配套企业,推动当地形成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新能源企业B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以“电池片—边框—组件—电站”为主导、以新型光伏材料为支撑的区域特色产业链。
三是开展跨国经营,有序推动产业链本地化。一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在重点市场探索实现“研产供销”一体化。另一方面,积极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化危为机,利用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等政策法规窗口,通过设置境外机构、筹建海外生产基地等方式布局本地化生产,向外延伸产业链。
三、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一方面,做到“为我所用”,密切关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前沿,加强同国际组织、研究机构、大型跨国企业的技术合作,通过并购、专利许可等方式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持续占领技术高地。另一方面,坚持“以我为主”,加强技术自主研发,推动新型电池、风电机组以及其他关键零部件的技术创新,占据技术路线选择高地,在国际产能合作中主动输出我国优势技术、产能,拓展技术运用新场景、新生态,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提高中国方案的话语权。
二是加强金融创新,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拓宽投融资渠道。首先,企业应积极应对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顺应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主动在对外贸易和投资中引导外方使用跨境人民币交易,提高跨境人民币结算比重,并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查询信步天下APP信息、加强交易对手尽职调查等方式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其次,在风险可控、准备充分的前提下,适当开展大宗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控制关键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敞口。最后,积极构建多元化融资生态体系,探索综合使用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离岸项目融资、并购贷款、绿色债券、境外上市等多种融资保险方式。中国信保高度重视绿色能源国际合作,积极探索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承保评审服务前移,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伙伴为我国能源电力企业提供风险保障和融资支持。例如,在中长期险支持项目融资方面,中国信保首次在新能源电池行业出具政治风险与商业风险赔偿比例双95%的中长期险保单,以高于同业的风险承担比例实现对远景动力法国电池制造基地项目项下中国设备出口融资实现全覆盖,承保金额逾2亿欧元,为我国新能源企业开拓发达国家市场提供强力支持。此外,中国信保承保了我国首单中长期险新能源电力项目融资项目,为阿曼马纳2号500MW光伏电站项目提供商业风险赔偿比例90%的中长期险有限追索项目融资方案。该项目审批耗时较短,获得项目参与方高度认可。
三是加强制度创新,多源流汇聚打开政策窗口。梳理总结国际经验和规则,反哺国内产融政策创新。多源流理论的创立者金登认为,一个项目被提上议程是由于在特定时刻汇合在一起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公共政策推动需要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的多源流汇聚。建议企业通过海外一线梳理总结国际能源转型中的国外优秀经验和实际落地案例,反哺国内形成问题流;联合金融机构,推动形成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创新方案,形成政策流;在“碳达峰”“碳中和”等政治流下,最终协助政府部门优化具体政策措施,并建立良好互动沟通机制,形成绿色能源行业“企业出海发展-反馈经验信息-协同推进创新-中国场景下调整完善-优化产融政策-精准支持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融入ESG理念,提升治理水平
一是主动融入ESG理念。加强对ESG战略、标准的研究应用,不断加强企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对内将相关ESG理念贯彻到全业务、全流程中,深度嵌入制度管理、流程设计、项目风险评审等实践中;对外严格遵循国际标准与规则,将ESG理念融入信息披露和舆论宣传,加强民心相通,履行社会责任,如通过TikTok等海外网络媒体渠道提高绿色能源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打造“绿电”出海新名片。
二是提高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树立国际视野,不仅对标道达尔、通用电气、NextEra(隶属NEE集团)、维斯塔斯、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等国际能源龙头企业,也密切关注沙特电力、沙特国际电力及水务公司、关西电力、韩国电力公社等知名企业,合理借鉴其在国际项目开发、商务投融资合作、组织架构和数字化转型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和捕获发展机遇的能力。此外,加强组织跨文化管理,赋予海外团队高度自治权。引导管理层正确认识文化差异,建立更加包容的组织文化,凝聚团队共识,增强凝聚力。同时,在强化核心目标管理和过程监督的前提下,充分赋予海外团队权力,充分培育和发挥本土化人才资源优势,构建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打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共赢仍然占据主导,强链拓链仍在博弈和民心中占据优势,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为我国能源电力企业在劈波斩浪中前行赋予更多信心和底气。我国能源电力企业应把握时代赋予的历史机遇,锚定向绿色能源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目标,以聚焦、协同、创新、治理打造“新标杆”、争做“领跑者”,踏平坎坷,奔赴山海。
(作者单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